作者:王花俤
「一座廟,會教我長大,教我人世間的關懷,教我什麼是愛跟恨、是跟非;它讓我們知道人活在世間不會隨便動搖的,就是信仰!」–蔣勳
說的真貼切,生長在馬祖的每個孩子,心裡都有一座廟,從娘胎起,廟神的送喜,未出生就受神明與鄰里鄉親的祝福;成長過程受臨水娘呵護,與眾神香符袋的庇護,讓人生不卡關,順利就學、創業、結婚、成家、育子、終老…生命旅程裡總是有一座有形的廟與一尊無形的神。
透過信仰的力量,不論多遠的路途,不管多忙的工作,都會放下趕回家「擺暝」,共享人神團圓的日子。昨天下午二點起,是北竿塘岐村與後澳村的三座廟迎神繞境,相互尬乩成為百年的傳統,水部尚書府、蕭王府、楊公八使宮迎神繞境時間不同,各有傳統的路徑。各自擁有不同信眾,以及源自不同移民區的信仰圈。蕭王府香火源自閩南.泉州地方的富美宮主祀神蕭望之。水部尚書府香火源自福州.台江區塢尾萬壽尚書公廟,主祀神陳文龍。楊公八使宮香火,在地得道,塘岐村隴裡的靈穴墓碑上還鐫刻「楊公老祖」。
這三座海神廟的主祀神,雖然成神得道的過程,具有境外移植性與在地鄉土性的特點,但是對地方的開發,社會凝聚的紐帶,具有無可替代的力量!
水部尚書府
陳文龍(1232-1277年),莆田人,自幼隨父遷往長樂縣阜山,就讀阜山明教堂;南宋咸淳五年考取進士、廷試狀元。南宋末,蒙古騎兵南下,宋軍潰不成軍,直逼福建。陳文龍召募義軍鎮守興化府,不敵蒙古軍兵敗被俘,押解至杭州西湖畔,不屈而殉節,宋端宗下詔謚號「忠肅」廟號「昭忠」,勳蹟編入《宋史》列傳。明太祖朱元璋昭慰天下英靈,福州申報禮祀陳文龍與文天祥。洪武三年(1370年)敕封為「水部尚書公」,明憲宗成化年間,閩江漕運與海運日益重要,朝廷將『市舶提舉司』由泉州遷移至省會福州,這時琉球貢船亦以福州為終點港,設「柔遠驛」驛站接待入京的貢使。為保佑中琉之間航道平安,明廷再追封水部尚書公為鎮海王,自此從閩江走入海洋與媽祖共同巡狩海上,並列海神,同祀於福州萬壽尚書公廟。清初,琉球貢船和冊封使船在閩江口候風放洋前夕,祈風後官員恭迎媽祖與尚書公神尊安座於官船內,藉神靈庇佑沿途平安。嘉慶十三年冊封使齊鯤於《續琉球國志略》記載,當冊封船即將抵達姑米港時遇風險,祈媽祖、陳文龍、挐公等神明庇佑得以脫險,次年,返抵福州後,上奏皇帝賜御書匾額懸掛於廟堂上。
蕭王府
蕭望之,西漢東海蘭陵(今山東蒼山西南)人。漢宣帝時,歷任左馮翊,大鴻臚、御史大夫、太子太傅等官,為官清正剛直。《漢書》讚其「有輔佐之能,近古社稷臣也。」 漢元帝時遭宦官陷害,被迫飲鳩自殺,歿後勳蹟編入《漢書》列傳,百姓立廟崇祀;在泉州富美宮,傳說:蕭太傅為人至孝,母親晚年不良於行,他造一座小車,前由公羊牽引,自己在後推車,經常載母親出外遊玩。後來,泉州富美宮有放公羊的習俗,任由公羊走到那裡,吃到那裡,於是有句歇後語:「後富美羊公–走到哪裡吃到哪裡」。儘管閩南王爺信仰,派別支系相當複雜,泉州富美宮始終取得閩南王爺廟總部的地位,並且保有海神與瘟神雙重神格。清末泉州人常集結漁團遠赴馬祖列島海域捕漁,久而在橋仔村一帶落腳,至今北竿島上還留駐不少的閩南族裔。光緒年間,由泉州人後裔周吓蒙,自泉州富美宮分香並且將扛乩的文化,傳入北竿,發展至今有百餘年的歷史。
楊公八使宮
楊公八使法師,出生於明朝,連江松皋村人,年幼時出外學習道術,及長返回故里幫助父親務農耕田。在這段時間常有一惡龍纏住法師與他作對,每當楊公八使出屋外晒稻穀時,惡龍就暗中翻雲覆雨,待稻穀收回屋內時卻又豔陽高照,令其十分氣惱。
有一日,楊公八使心生一計,擒住惡龍,急囑其妹返家取一銀針,欲穿過龍鼻,以制服其捉狹的惡習,不料其妹取來鐵針,法師一時不察,將鐵針穿進龍鼻,龍疼痛難耐,乃將法師捲入海中,溺斃於閩海,不久其屍體飄浮到現后澳村後山(大澳山)的八使隴,清晨有一漁民搖櫓出海捕魚,發現浮屍,乃向其祈求說:「若你真有靈,讓我捕到滿船的無頭黃魚,我就厚葬你」,果真應許,漁民感念其靈驗,於是找人將屍身包裹後抬至塘岐隴裡,頓時傾盆大雨如注,眾人只好走避,等到驟雨方歇,眾人重返現址,這時屍體已遁入土中,眾人嘖嘖稱奇以為八使得地靈,就地蓋墓,現存墓碑書刻「楊公老祖」,另於后澳村立廟祭祀,於是每年元宵節繞境隊伍,必經過這裡祭拜,形成定例。明朝末年版的《福州府志卷十二,海防篇》記載:這一澳口舊稱「八使澳」,主要是紀念楊公八使而得地名。
轉載自《攀講馬祖》
Kommenta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