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后澳境的海神
馬祖島民依海而生,發展出海洋民俗及海神崇拜,而「鄉土性海神」是早期漁民發現遇海難的浮屍,會撈捕上岸妥善處理進行安葬,有時漁民會向祂們許願,願望實現就以蓋廟等方式答謝,成為浮屍立廟,最終晉身為聚落的保護神。其中,北竿后澳祭祀「楊公八使」即為具地方特色的海神。
01
從法師成為后澳守護神

北竿后澳村的楊公八使宮,主神楊公八使為明末的連江松皋人,年幼時出外學習道術,學術有成後成為法師。據聞祂與惡龍鬥法時不幸被龍捲入閩海中,溺斃而亡,不久,其屍體隨著潮水飄浮到現在后澳村的大澳山附近海域。漁民發現浮屍,向祂祈求說:「若你真有靈,讓我補魚豐收,我就厚葬你。」果真滿載而歸!漁民感念其靈驗,於是請人幫忙將屍身包裹後抬至塘岐隴裡,沒想到此時下起傾盆大雨,眾人只好先找地方躲雨,等到驟雨方歇後重返,卻見屍體已遁入土中,眾人稱奇,便就地蓋紀念碑,另於后澳村立廟祭祀,成為后澳的信仰中心,並於楊公八使漂至的澳口稱為「八使隴」。
據聞楊公老祖紀念碑的對聯「楊在居主百萬盛 龍開百門山鳳道」為楊公八使附身於信眾所述。近年籌備規劃紀念碑為楊公八使紀念園區,由廟委會及社友集資興建總高6.6公尺的楊公八使石雕神像,於2023年2月4日(農曆正月十四日)紀念園區落成啟用。

祥龍不現身
楊公八使宮肇建時期從文獻中可探究,根據《馬祖地區廟宇調查與研究》中書寫「據明崇禎(1628-1644)年間編纂《福州府志,卷十二海防篇》曾記錄北竿塘八使澳的地名,可見本廟宇在明末時便已肇建。據村民引述,本廟現址原為后澳國校,廢校後,村民因舊廟殘破不堪,遷至現址改建,民國76年由擘天部隊承造協建、78年完工。」(2000/王花俤 執行總編輯/頁11~12)。然而,在物資匱缺的年代,興建廟宇建材都就地取材,其中砂子從海邊挖取,二十年後陸續出現鋼筋腐蝕、內部彩繪壁畫脫落斑駁等損壞狀況,因此2007年9月開始,以保留廟宇主體進行修葺,歷經4個多月後整修成現貌。
傳統宮殿型的廟宇裝飾題材常以神獸、花鳥、器物等類別,其中神獸類的龍是傳統建築裝飾裡最重要的動物,呈現在廟宇的屋頂、柱子、牆堵等處。走入楊公八使宮內可仔細觀察,完全沒有使用「龍」之圖騰,村境也絕對看不到與龍的相關意象,任何遊行和活動只要和龍有關,絕不能進入村莊,有別於一般傳統村莊以龍為鎮邪、祥獸的象徵,原因在於楊公八使與惡龍鬥法時遇害,從此,與龍變為冤家,成為后澳境內禁止使用的意象。

圖:楊公八使宮廟宇外觀

02
擺暝遶境
每年元宵擺暝是楊公八使宮最隆重盛大的祭祀與酬神節日,擺暝祭祀由鶴上陳姓、福清陳林姓、流峰王姓三大族群輪值當頭,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抬轎迎請鄭金美和黃烈侯兩位神祇,舉辦擺暝、遶境及送喜,至正月十六日清晨謝神撤供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