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平水尊王廟的故事



文:劉宏文老師

【圖文來源|白沙社區發展協會《櫓聲已遠─白沙村的往日時光》─110年連江縣社區營造計畫成果】


60年代平水尊王廟(王詩如先生提供)

(一) 平水尊王的信仰


白沙平水尊王廟巍峨堂皇,坐落於白沙港西側,非常耀眼顯目。平水尊王的信仰,不但是北竿唯一,即便全國範圍內也獨一無二。


相傳平水尊王姓李,是南宋抵抗蒙古入侵的英雄。蒙古入侵期間,為避人耳目,尊王自毀顏面,隱身馬祖北竿島,捕魚維生,並義結四傑八雄,共十二人成金蘭之交,以達成雪恥復國的職志。


某日,四傑八雄假扮成傷殘,渡海潛入福州,沿街乞食,伺機刺殺元朝鎮閩之王,欲取其首級祭告先朝。閩地義勇之士,也紛紛響應四傑八雄反元復宋之義舉。當朝大為震驚,遂派軍鎮壓。尊王等四傑八雄寡不敵眾,敗逃出海,退至北竿進嶼,船隻觸礁擱淺,四傑八雄只得棄船,潛泳登上進嶼。


尊王見前無進路,後有追兵,天地悠悠,遂自刎明志,以告先朝。臨難前仰天大呼:「國仇未報,吾輩死不甘願!」自此,尊王英魂常顯現於海島之間,庇佑海上靖平,漁產豐收。自古以來,白沙村民間亦盛傳尊王為避敵人耳目,自殘毀容導致耳聾,就義後,屢屢顯靈庇佑漁民海上平安,故有耳聾大王別稱。


元朝末年,朱元璋遣部將湯和入閩討伐陳友定。尊王見元朝已是強弩之末,滅元大業即將成功,於是化身為一盞明燈,導引明朝水軍由烏豬港進入閩江,順利擊潰陳友定部隊,完成改朝換代大業。朱元璋為感念尊王顯靈導引,欽賜龍袍,並封敇為平水尊王。


(二) 平水尊王廟歷史


白沙平水尊王廟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,泥塑神像既已身著五爪黃龍袍。清咸豐三年,鄉紳王三韜等,倡議重修廟宇,粧塑金身,廟宇形制有如一般家屋大小。


民國30年前後,從四川樂山漂來一座周倉將軍神像,身長逾尺,兩眼大如茶盅,初時泊於牛角村海灘,漁民見之欲將神像移到岸上奉拜,眾人竭力無法撼動。神像後來又隨海流漂至北竿白沙村,白沙人合力移至平水尊王廟供奉。


當時北竿土壩王正平,盤據坂里,強徵暴斂,魚肉鄉民。某日,王正平見北竿鹽館(今塘岐國小)僅二、三人看管,入內搶劫。因懾於周倉將軍神威,搶劫所得不敢據為己有,遂捐出修廟,將平水尊王廟增建為二進,便於安座周倉神像。無奈王正平作惡多端,人神共憤,在攜眷回返大陸的航程中,遭神明報應,下場甚為淒涼。


民國35年,王詩芳、劉水妹等鄉賢,見神廟年久失修,再次集資整建為石造四扇三間之廟身,並作為村內少年讀書寫字的私塾。民國40年間,成為附屬坂里國小的白沙分校,一到三年級皆在此就讀。


國軍來馬後,白沙澳口成為島際間往來門戶,憲兵崗哨夜間宿在澳口旁邊廟內。民國50年代有人抽菸不慎,曾經引來祝融之災,整座廟宇付之一炬。其時海上漁獲甚豐,村人約定,各戶以所收蝦皮之量,每百元中2元,依比例抽成,作為建廟基金。民國63年前後,由軍方支援工兵、水泥,配合村內基金,及鄉紳張金吾先生等捐款,原址重建廟宇,主殿恭奉平水尊王,側殿恭奉媽祖娘娘與土地公。唯當時構工匆促,廟宇形制未盡符合閩東樣式,且沙石直接取自澳口,海砂鹽份導致鋼筋腐鏽,水泥脫落,滲漏嚴重。


民國80年間,塘岐尚書公廟竣工,劉禮泉等村中耆老受邀落成典禮,感於尚書公新廟雕欄畫棟,寬敞亮麗,大陸原鄉所塑金身亦形貌莊嚴,栩栩如生,遂有再次改建之議。而當時村人多已移居台灣,留下者不過十餘戶。因此,台馬兩地同時集資募款,響應熱烈,白沙碼頭承包廠商也自助鋼筋水梨,加上本村在台事業有成者,所在多有,很快募得二千多萬元建廟基金。


民國82年,劉禮泉先生受鄉親之託,與堂弟劉禮秋,辭去台灣工作,專程回馬主持建廟工作。期間兩岸船隻、貨運管制日趨嚴密,磚石、木料、塑像不得直接從大陸進口,必須。繞道香港,轉台灣,再運抵馬祖。時間、金錢耗費巨大,所投入的精力、心神更是無以計數。幸得平水尊王保佑,民國86年,新廟終於完成,氣勢宏宇,美輪美奐,現已成為北竿著名參拜景點。


80年代平水尊王廟(廟委會提供)

民國82年重建平水尊王廟(廟委會提供)

民國84年白水尊王廟落成(廟委會提供)



763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