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說「擺嬭」——以牛角、福澳、西莒村俗為例


作者:陳高志

擺嬭

春節之後,馬祖的元宵「擺暝」活動,將進入年俗文化的另一個高潮。在此我提出一個小建議:希望行政單位對外宣傳時,「擺暝」這兩字請直接用馬祖話說ㄅㄝˇㄇㄤˋ(pɛˇmangˋ),不要用國語說ㄅㄞˇ ㄇㄧㄥˊ。因為這是名詞音譯,一如New York,…說「紐約」,…一般。將來在招開記者會時,若能以「擺暝」兩字的馬祖話對外發聲,必能引起外賓對馬祖的好奇,甚而增加話題,讓馬祖的意象攻佔台灣的新聞版面。


馬祖各村境的元宵酬神巡遊,是年假後的新高潮。從前是從正月初七開始,各村落在特定的晚上,各有安排酬謝的神明。現在,社會型態改變,村民的結構也和過往不同。所以,迎神日期與內容也順時空條件改變而調整,但歡慶的氣氛卻沒有因此而減少。

馬祖是閩東文化的涵蓋區域,本地風俗視臨水夫人陳靖姑為婦幼守護神。故被當地人暱稱為「嬭」,《閩都別記》則稱祂為「陳大奶」等。馬祖話的「嬭」、「奶」都是母親的意思,因此當天夜晚的敬神活動就圍繞著養兒育女、安宅護幼的話題上。尤其是醫療條件不足的年代,大部分人家的母親房都設有祂的香火神位,馬祖話說「房裡嬭」(ㄅㄨㄥˇㄋㄧㄝˊㄋㄝ+,pungˇnieˊnɛ+),逢年過節會加以膜拜。更虔誠的人,甚至每月的初一、十五也會香煙裊裊。直到子女十六歲「成丁」之後,在當年的元宵節、端午節或中秋節,擇一日舉行「分盆」禮(ㄅㄛㄥ ㄅㄛㄥˋ,puong puongˋ)之後,香火才暫停供奉。「分盆」的意義在表示:孩子長大成年了,今後可脫離「娘嬭」(ㄋㄨㄛㄥ+ ㄋㄝ+,nuong+ nɛ+)庇護,獨力面對人生大事。這也是近幾年牛角社區舉辦「做出幼」的理論基礎。

我對陳靖姑的故事並不陌生。因為堂兄是馬祖道士之一,他兩代的道士行業使同宗的我們也略知一些見聞。尤其是最近重讀《閩都別記》之後,對先前有關臨水夫人的傳說,如,婦幼守護神的地位、祭品不能用鴨子、百花橋、痘神、閩東地區女子24歲前得出閣、…等事情都獲得理解。今天撰寫本文,回想堂兄做法事時,執搖鈴、吹號角的誠敬神情,在情感上覺得,那是在做復原民俗文化的事。

傳說臨水夫人是觀音大士的化身,後來被褒封為順天聖母。根據我國傳統思維,偉大的人物出現前後,天地必有異相。祂於唐代宗大曆二年正月十五日,誕生於福建福州下渡地區,三歲即能誦觀音咒,十三歲時向閭山法主許真君學道法,十五歲即明白「道者以誠而入、法者以恆而通」的真理。因有靈性慧心,故撫慰、保護閩東婦幼的神格就逐步建構起來。既然如此,人們為了酬謝神功,特訂某日為祂「擺暝」,如此方符合感恩、思源的人情義理。「擺」的字義為擺設、呈獻供品,其字義等同「排」。從前牛角的的「擺嬭」是在正月初九舉行,傳統的馬祖社會是重男輕女的,女人不太參加社交活動。所以,她們多利用這一天來聚會打牙祭,今天雖然已是開放的社會,但婆婆、媽媽、姊姊、妹妹仍然樂此不疲。


「擺嬭」的晚上,參與者都是婦女同胞。「做頭」(主事者。ㄗㄛ ㄊㄠˋ,tso thauˋ)會準備許多嬰兒鞋掛在神明旁邊(現在則擺放在供桌上,請參見下圖。),供想懷孕的婦女脫取,馬祖話說「褪鞋」(ㄊㄛㄥ ㄝˋ,thong ɛˋ),(可是,也有人是說「偷鞋」,我曾經費盡心力做田調,卻不得其解。)當事者取神桌上的嬰兒鞋時,要「趁人不備」,若被人看到曝了光,不僅神明的功力會大打折扣,而且天亮以後還會被人當笑話傳述。保守的社會,即使已婚婦女,對懷孕的事情依然羞於啟齒。古早時代,尋常日子,女人在家看盡男人臉色,吃男人剩下的東西,辛苦持家卻得不到相對的敬重。只有這一天,她們都是「一國」的,可以互相取暖。婆婆媽媽們有默契,會在當天晚上的某一個時段紛紛走避,以方便需要的人拿取童鞋。有時候會互相掩護,希望準媽媽能心想事成。若順利的懷孕了,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「擺嬭」,媽媽要準備一雙新童鞋做回禮,一者謝恩,再者讓福氣傳承。

牛峰境「擺嬭」時供在案桌上的嬰兒鞋。曹爾嵐村長提供

去年曾在〈馬資網〉看到福澳社區「喜碟」文化的報導,細看內容才發現,活動中有一項儀典和牛角的「擺嬭」意義相同。所以,今年特別留意,不僅如此,還委託爾平、美珍就近拍攝一些照片備用(見下圖)。祈求子息儀式必須有一個憑藉物,牛角用嬰兒鞋,福澳和西莒都是用插了紅、白花的熟雞蛋。這種經由神明加持過的蛋,馬祖話說「花卵」(ㄏㄨㄚˋㄌㄠㄥ^,huaˋlaung^)。福澳社協很貼心,為了使「喜碟」活動獲得共鳴,特別印製精美的摺頁,希望特有的喜慶文化能厚植深耕,流傳久久。但比較特別的事是,福澳社區送「花卵」有男士參與其事。根據摺頁介紹,希望一舉得男的家庭,當年的「花卵」須由男士持送,想生女孩者則不在此限。這習俗與其他地方不同。(送蛋的過程請參考下圖3。)

福澳社區的「喜碟」儀式供品。劉美珍老師提供
福澳社區的喜碟摺頁

我在敬恆任教3年,看過3次類似儀式。西莒鄉親稱此禮為「抱卵」(ㄅㄛˋㄌㄠㄥ^,pɔˋlaung^)。和福澳社區不同的是,送喜蛋的人必須是「好命女人」,或是村莊中的清白女士。執行時不得把話說破,換言之,事前私下已說好,某日某時某人會到準媽媽的房間,做啥?不能說,但大家心照不宣。到了當天,送蛋的長者會把插了「帶魚花」(ㄉㄟ 兀ㄩ ㄨㄚ,tei ngy ua)的紅蛋放在被窩,準媽媽拿著紅蛋,邊吃邊祈禱,希望臨水夫人保佑,讓自己能順利的生男或生女。我是在莒光成家的,也曾被好心的阿婆送過「花卵」,至今回想,印象依然深刻。隨著人口的外流,在地的人口銳減,今年無人結婚,已婚者又無生育計畫。所以,無法拍到「花卵」的實例。附帶一說,西莒有些耆老稱野菊花為「帶魚花」,因為黃菊盛開時,正是馬祖帶魚當令季節。點點滴滴的民情風俗,謹記於此以為備參。

西莒「擺嬭」供品。陳志仁提供

在教育普及的今天,誰都知道懷孕、生男、生女不見得和拜拜有關。但心靈慰藉後產生的愉悅心境,說不定能提高受孕機率;因心裡感覺有了保庇,正面的能量促使胎兒健康發育也是有可能的。我非醫事人員,相關事情無法多言。但是每一年的「擺嬭」夜晚,看到婆婆、媽媽們,忙進忙出、其樂陶陶的度過一年中最快樂的一天。男人們!咱們絕不能在她們背後囉哩八嗦的,大家共勉之。

(開版的臨水夫人神像照為賀廣義老師提供。)


轉載自攀講馬祖

173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