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陳高志
在我小時候,馬祖是民智未開的社會,所以,鄉野奇談、傳奇故事特多。舉例來說,春天時候,在濛濛白霧的凌晨,常聽到屋外雛鴨叫聲,老人家說這是「鴨囝鬼」(ㄚㄎˇ ㄍㄧㄤˊ 兀ㄨㄧ+,akˇ kiangˊ ngui+)的呼叫聲。語言在社會上通用日久,某些名詞難免產生音變,以訛傳訛的結果,「鴨囝鬼」不知不覺地說成「[木圅] 囝鬼」(ㄤˇ 兀ㄧㄤˊ 兀ㄨㄧ+,angˇngiangˊngui+)。「[木圅]」是俗體字,閩東文獻將它解釋成「小棺木」,所以,這個名詞本來是對兒童極不懷好意的稱法。因為詞彙使用久了,語意的強烈程度有時會降低,結果它卻變成對調皮、刁鑽的幼兒、少年的暱稱。事到如今,若被指稱,當事人反而有親切、溫馨的感覺。因為「[木圅] 囝」的本義是「小棺木」,故老一輩的鄉親就附會它是「嬰靈」的叫聲。奇怪的事是,這種聲音如今已成「絕響」。我相信它只是某一種昆蟲,因巢穴受潮然後頻頻發出ㄧㄚ ㄧㄚ的叫聲而已。
牛角村的入村處,從前是亂葬崗,也是槍決的刑場,偏偏它又是村莊的重要出入口。小時候常常被使喚當跑腿,有時到中隴外婆家,有時到福澳叔叔店。往返此地,心中總是忐忑不安。媽媽為了降低我的恐懼感,就隨手取下掛在牆上的「香火袋」(權宜注音ㄏㄩㄥˇ 兀ㄨㄧ ㄌㄛㄩ^,hyongˇngui lɔy^)讓我掛著,祂對我情緒的安定起了極大的作用。
從前,父母親和我,仨人對神明的信仰度並不一致。家母尊神,家父疑神,在下則半信半疑。雖然如此,當時去陸軍醫院(今縣立醫院)看電影、看勞軍晚會,身上除了斜背用花線吊掛著的手電筒以外,脖子上、領子裡,也配掛著別人看不到的「香火袋」,以免被同儕嘲笑。直到今天,若出遠門,我依然佩戴著神像玉珮出發,這對人的心靈安定有正面的意義的。
牛角村的中心國小成立之前,本村的學長、學姊必須到山隴唸高小。山隴算是都會區,牛角村民的魚農產品要在此集散,換言之,各村的小道消息也會在此「交流」,許多傳言往往就此不脛而走。當時的國小學生升讀初中須通過會考,各校為了拚升學率,就強迫外村的學童住校,以方便課業輔導或晚自習。聽說有一位小朋友因不耐瞌睡侵擾,趁老師不注意時偷溜到隔壁空教室假寐。沒想到「一夜無話」(當時的漫畫用語),假寐變熟睡,一覺到半夜。大概是著涼了,次日行為反應令老師擔憂,鬼神之說就甚囂塵上。村莊裡有子弟在山隴就學的父母,紛紛裁製內裝香灰的紅色小袋子,來我家央請父親用毛筆書寫:「牛峰境000香火」。大人並且說,若遇不祥之物,或感應到不良的徵兆時,可將香袋放在嘴中用門牙咬著,喃喃默念香袋上的神明法號,並且對天三作揖,必能逢凶化吉、消災解厄。這個說法令我好奇,但始終無法驗證。其實話說回來,類似情形不必驗證,只要是能壯膽,能令內心安定,也是心靈療癒的工具之一。現在的人,將它的神秘面紗去除,以文創產品面向世人。有了設計感,小朋友掛在身上,一則能做裝飾,同時也能表示長輩的祝福,兩全其美,何樂不為!(參見下列3圖)
說到這裡,此物的寫法言人人殊。祂到底要寫成「香火袋」、「香灰袋」、還是「香位袋」呢?三種說法都能言之成理,所以必須由語言做最後定奪。個人認為應寫成「香火袋」才是。我們先由語音條件將「香灰袋」、「香位袋」排除之後,再來討論選擇「香火袋」的道理。
選「香灰袋」不合理的原因是音變條件不合。它音變後的方言要讀ㄏㄩㄥˇ兀ㄨㄧˋㄌㄛㄩ^ (hyongˇnguiˋ lɔy^)。請大家再用方言念「相思病」、「燒天地」、「中山路」等詞例,就不難判定「香灰袋」時無法表現實際的語音的。
不能選「香位袋」的理由也是如此。大家用方言試讀「招待站」、「拋逿陣」(走失)、「伓像樣」(不成材)即知,它與實際的音讀也是不符合的。
「香火袋」的讀法完全符合鄉親的實際口語。同樣也舉三個詞例供做參考。請大家用方言讀「真好樣」、「金伙弟」、「三碗飯」等,其音調的變化是非常貼切的。
最後再從閩東用語習慣來看,一般人都知道,「香火」有家族甚至國族命脈之意涵,但馬祖鄉親心中的「香火」卻另有寓意。說明白一點,就是將祂的涵意窄化成地方正神或主神。坦白說,終日為生活奔波的馬祖父母們,只能夠想到自家的生計,還無法將情操昇華的國家民族的層次。地方正神或主神馬祖話說「地頭神」(ㄉㄧ ㄌㄡ ㄌㄧㄥˋ,ti lou lingˋ)。「地頭神」會因村境不同而有別。以我家為例,每一年的「分年」(過年祭拜天地。ㄅㄛㄥ ㄋㄧㄢˋ,puing niengˋ)和正月十五都會敬拜「香火」,這香火指的是駐蹕牛角村莊的「大王」(一說是白馬尊王)。在從前,長輩取「地頭神」的香灰裝在紅色小袋子裡,外寫神明尊號,並在左下角寫「香」,右下角寫「火」(也有相反書寫)。長輩視小小物件為「地頭神」的分身,讓出外就學、工作、當兵的子女配掛著祂,象徵家鄉神明永保本鄉子弟,諸事順遂,四季安康,進而達到家族生生不息的心願。因為音變的結果,有些朋友在書寫時難免舉棋不定。又因為受習稱的負面用語—-「地頭蛇」的影響,就把祂寫成「角頭神」。而「角頭」並不是閩東語彙,所以,看起來總是有一些突兀的感覺。
感謝劉前秘書長羽茵女士、詩光老師、月仙老師、廣義老師提供實物照片,讓本文增色不少。而廣義老師又提供閩南、客家習俗和馬祖傳統式樣的香火袋,更讓人產生思古幽情的情懷。
轉載自《攀講馬祖》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