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陳高志
馬祖人對「九皇」的崇拜,具體來說就是表現在食「九皇菜」(權宜注音ㄍㄡ ㄨㄛㄥˇㄗㄞˇ,kou uongˇʒaiˇ)上。年輕的朋友可能對祂所知不多,但長輩對一連要吃九天的「九皇菜(齋)」可是極其重視的,小時候常看到,在「食菜」(吃素。ㄒㄧㄝˋㄘㄞˇ,sieˋtshaiˇ)期間,有人在自家門楣上掛九個晚上的黃色燈籠(見圖1.),此習俗今已少見。其實這是對「北斗七星」的禮敬,「北斗七星」的崇拜禮俗,在中國歷史上可是淵遠流長的。
古老社會的民眾,對天文、氣象的變化理解,當然不如今人精密透徹,但為了生活所需,老祖宗們也能從生活經驗中發掘到一些基本知識。誠如明代大儒顧炎武所說:「三代以上,人人皆知天文。『七月流火』,農夫之辭也。『三星在天』,婦人之語也。『月離于畢』,戍卒之作也。『龍尾伏辰』,兒童之謠也。…。」(見《日知錄》卷三十)。顧炎武舉《詩經》、《左傳》之例,說明上古時代,農夫、婦人、兵卒、兒童等,都能將天文知識運用於口語言談之中。其實這種現象並不難理解,因為這是生活所需,是人們累積生活經驗的結果。雖然如此,對更深奧且無法破解的問則賦以神秘的禁忌,再由此發展出種種的禮俗。你可以說這是迷信,但是對某些人來說,能從此得到心靈上的慰藉,進而產生力量,其重要性就不能以簡單的「荒誕不經」一詞能否定的。
華夏之邦是以農立國的,這對節氣、天候等自然界的知識掌握是必要的。仰望天空群星,「北斗七星」的亮度及其結構,不僅能滿足農業社會農耕漁牧的需求,同時也能作指引方向的座標。它既然是「謀生」的憑藉,人們一定會對它做神格化的附會。根據傳統文獻記載,這七顆星的名稱是:天樞、天璇、天璣、天權、玉衡、開陽、瑶光,眾星連線如斗之形(見圖2.)。但在道教文化中,卻稱整組星座為「北斗九星」,並且說「北斗九星」是「七現二隱」,意思是說:除了七顆明亮的星球以外,另有兩顆隱藏在附近的「輔」、「弼」星球,名為洞明左輔星君及隱元右弼星君。經過歷代數術方士的推闡,「九宮星君」的名稱就出現在道教的典籍之中,祂們分別是:天樞宮貪狼星君、天璇宮巨門星君、天璣宮祿存星君、天權宮文曲星君、玉衡宮廉貞星君、開陽宮武曲星君、瑶光宮破軍星君。道教北斗九星的基本理論至此確立。不僅如此,各星君的名諱也出現了。祂們是:天樞宮貪狼星君姓靈諱搖天搥、天璇宮巨門星君姓育嬰諱激明光、天璣宮祿存星君姓歸並諱處眾踏、天權宮文曲星君姓靈諱搖天、玉衡宮廉貞星君姓上開諱變、闓陽宮武曲星君姓明靈諱昌上元、瑶光宮破軍星君姓玄樞諱開天徒、洞明左輔星君姓精常會上開、隱元右弼星君姓幽空諱冥陽暉。(眾神名諱請參考胡孚琛主編的《中華道教大辭典》p.1476-p.1480)
華夏之邦是以農立國的,這對節氣、天候等自然界的知識掌握是必要的。仰望天空群星,「北斗七星」的亮度及其結構,不僅能滿足農業社會農耕漁牧的需求,同時也能作指引方向的座標。它既然是「謀生」的憑藉,人們一定會對它做神格化的附會。根據傳統文獻記載,這七顆星的名稱是:天樞、天璇、天璣、天權、玉衡、開陽、瑶光,眾星連線如斗之形(見圖2.)。但在道教文化中,卻稱整組星座為「北斗九星」,並且說「北斗九星」是「七現二隱」,意思是說:除了七顆明亮的星球以外,另有兩顆隱藏在附近的「輔」、「弼」星球,名為洞明左輔星君及隱元右弼星君。經過歷代數術方士的推闡,「九宮星君」的名稱就出現在道教的典籍之中,祂們分別是:天樞宮貪狼星君、天璇宮巨門星君、天璣宮祿存星君、天權宮文曲星君、玉衡宮廉貞星君、開陽宮武曲星君、瑶光宮破軍星君。道教北斗九星的基本理論至此確立。不僅如此,各星君的名諱也出現了。祂們是:天樞宮貪狼星君姓靈諱搖天搥、天璇宮巨門星君姓育嬰諱激明光、天璣宮祿存星君姓歸並諱處眾踏、天權宮文曲星君姓靈諱搖天、玉衡宮廉貞星君姓上開諱變、闓陽宮武曲星君姓明靈諱昌上元、瑶光宮破軍星君姓玄樞諱開天徒、洞明左輔星君姓精常會上開、隱元右弼星君姓幽空諱冥陽暉。(眾神名諱請參考胡孚琛主編的《中華道教大辭典》p.1476-p.1480)
關於燈上神名,賀廣義老師在他的《島嶼群落祭祀》書中有解釋。「王、馬、趙為道教四大護法其中的三位,…岳元帥為宋代抗金名將岳飛,可見,福州與馬祖一帶的民間節俗,吸納了知名歷史人物,充滿了道教文化與民族英雄相互雜揉的痕跡。」(見該書p.146)
說到這裡,不可避免的要談一談與此禮儀有關的馬祖話語彙。「食九皇菜」也有少數鄉親說「食九皇爺」(ㄒㄧㄝㄎˇ ㄍㄡ ㄨㄛㄥ 兀ㄧㄝˋ,siekˇ kou uong ngieˋ)雖然語意不是很清楚,甚至會引發誤解,但在族群裡無礙溝通,其他的事就不必多說了。正式吃「九皇齋」的起訖日是由農曆九月初一至初九,但吃素時日需溯及前一天八月卅日的晚餐,該項禮儀開始之時稱之為「下閌」(ㄚˋㄡㄥˇ,aˋoungˇ)。當天夜晚,門前須設供桌,預備一個罐子當簡易的香爐,貼上寫有「九皇大帝」的黃色紙。或在門柱上張貼,可供插線香的黃色或紅色的紙香袋。九天以後禮儀結束則稱「上閌」(ㄙㄨㄛㄥˋ兀ㄡㄥˇ,suongˋngoungˇ)。有的大戶人家在敬送「九皇爺」登天時,供品當中會備有一隻鴨子,其因為何,有待考證。若有網友知其緣故,敬請回應賜教。第九天的素食晚餐結束後,即可吃簡單的葷食,馬祖話說「開葷」(ㄎㄟ ㄏㄨㄥ,khei hung)。社會上難免有「無肉不歡」、「無魚不飽」的肉食主義者,經過九天的「修練」可謂「身心俱疲」,等待「開葷」時刻特別難熬。這些人自有說詞以求良心安適,他們會調整心態,自我權宜解釋,「牛底欄」(趕牛進入牛棚。兀ㄨˋㄉㄧㄝˇㄌㄤˋ,nguˋtieˇlangˋ)時即可改素食為葷食。農家多在黃昏時刻驅趕耕牛入牛圈,所以「牛底欄」表示「日落而息」一天即將過去,但此時大地仍然一片光明,距離天黑點燈籠還有一段時間。可愛的肉食者,辛苦走來卻在最後當口破了功,寬宏大量的「九皇大帝」,看在素食九天的份上,必然會為之莞爾。
時間不斷的過去,老成也逐漸的凋零。許多民俗必然會流失於時代巨輪之下。有些零零碎碎的情境,雖靠個人記憶所得,但仍需藉田調加以補強。年邁的鄉親識字不多,耆老能說卻無法筆談,許多名詞需由「聽音」、「辨義」進而考訂其本字的可能寫法。雖然如此,總會有一些義有未安的結論盤旋在心。文中的「下閌」、「上閌」就是最好的例子。這兩個詞語在整個禮儀中是極為重要的。它的漢字寫法,是聽鄉親口語後索尋而得,正確與否,還需要驗證。網路力量無遠弗屆,期盼閩東一代的讀友能惠賜高見,以供我做修正的參考。感恩。
(開版的北斗七星圖下載自網路)
轉載自《攀講馬祖》
コメン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