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神明的餐桌


作者:王俊傑


擺 暝

上燈暝前當頭要將村內沿途掛滿廟社燈飾,掛燈完成後到擺暝前夕這段時間,廟內設帷帳擺八仙桌,八仙桌需擺「橫桌[1]」,擺設桌數依全村境戶數而定。擺暝早晨,各家戶都將依神乩指定之時間前將前晚準備好的碗筵送到廟內擺設,各家戶碗筵擺設位置採自由選定,有些家戶在前晚就將燭臺拿到廟內選定桌位,先行占定好位,每戶所擺設之碗筵以16道或者20道以上,基本有雞、肉、魚三牲,另外自己選擇魚丸、魚麵等碗筵。而祭祀桌位唯獨神龕香案前之八張供桌除喜家之外皆不得使用,8張供桌乃將擺設喜豬與今年度喜家新人的喜燭與碗筵。

生豬為三牲禮祭祀模式,當頭在年前即需訂購豬隻,早年都只供奉一頭生豬,現在各廟均敬獻兩頭豬,家中有喜事謝神者亦會敬獻生豬,因此每年都有敬獻3~4頭生豬。擺暝當日早晨,祭祀之生豬就需運抵廟內,當頭用豬架將生豬作趴狀抬至神龕香案前置中位置,需在生豬背上鋪上豬油膜並插上寶刀,並放灑一把鹽於寶刀上,給神祇自行調理之用,豬肚與豬腸內臟等則放置祭盆內放在生豬左右兩端,全部擺設妥當,主事之當頭需焚燒黃錢在生豬上頭繞化三圈,使其潔淨。除敬獻生豬外,還有家戶謝神則使用生羊,感謝神祇之顯應。擺設生豬與生羊之兩旁與後方則始可擺設新人之碗筵,還需在最前端與生豬等齊位置擺喜燭,喜家為求面子,都購買極大尺寸之喜燭,有其爭奇鬥豔之意味。

敬獻生豬、生羊、雞鴨係為祭祀三獻禮,源自於「禮儀」十七篇「特牲饋食禮」與「少牢饋食禮」,隨著地域性不同,延伸出較多型態祭祀之儀式。一般廟社祭祀敬獻生豬、生羊、雞鴨係屬「特牲饋食禮[2]」之延伸,發展為一土禮,民間祭祀當然不會有整套祭祀標準來執行,農業社會族群能將最好之牲畜、碗筵敬獻給村境地域神靈,保佑一年合鄉平安、四季豐收等內心期待,達到最基本的祈求所需,某種程度上屬於「誠心敬獻」之實踐,還未達到官府祭祀講究與排場。


擺暝祭祀完成,當頭將生豬依戶數切割均分,分享給村境廟社之全體,而擺暝前一日或後一日,廟管會與當頭偕同舉辦「食福」,邀請各家戶與返馬參與擺暝活動之旅台鄉親,一同歡慶宴會。當頭與廟館會為代表村境廟社主祀神祇,將「食福」與「分豬肉」作為給與祭祀之族群「飲福受胙」回饋之表現。


補 庫

村內舉行「補庫」祭典,中午時分,各家戶於廟埕擺上碗莚,但不同於擺暝擺置紅燭,也不將祭祀場合擺與廟中,而是置於廟埕祭拜。


「補庫」主要在普渡山頭水尾,各方好兄弟與孤魂野鬼,當碗莚備妥後,各家戶也將準備好的饅頭、包子等餅類包子類(上插書寫祭祀家戶名字之三角旗)置於廟埕地上,此時村中神明主持祭祀,蓋官防於四面書寫神明頭銜之三角黃旗上。

接著「巡包」,將造型與花樣搶眼之包子置於案桌上供奉,供品是麵粉蒸製的「炊」、「冥(明)頭」、米數包、「齋囝」及桶裝的「麵粉漿」,此物又簡稱為「漿」。它的用途有幾種說法,一說是供給無牙的年長鬼魂享用,一說是給無頭鬼食用。兩說不同,只好載此備參。補庫結束後老者也按習俗舉行丟包讓村中孩子來搶包、撿包,亦謂「有搶有得」。

麵粉漿

神 明 壽 誕

神明壽誕,各家戶所準備的碗筵又有所不同,不同之處在於有的家戶是神明的義子女,所較會跟擺暝一樣準備一桌的碗筵,碗筵也是包含有雞、肉、魚等等16道至20道及一組小蠟燭,有的則只是準備一付紅蛋、細麵與蛋糕。


香 火 祭 祀

祖先從原鄉福州長樂連江遷徙來到馬祖時,亦會請來原鄉祖廟神祉或是家族守護神,因此家中廳堂除供奉祖先外也會供奉著神祉,當然一年中的過年、元宵、端午、中秋、冬至等節日也會祭祀,祭祀時間為當日早上祭祀,其碗筵也是俱備雞、肉、魚三牲,蠟燭也需準備,但為一般蠟燭而非擺暝時所用的喜燭。


祭 灶

農歷十二月廿四,為祭灶,相傳要送灶君上天述職。民間十分敬重灶君,作為各家主灶之神,屬於玉皇大帝派駐人間的耳目,掌握著一家的凶吉禍福。這便是「上天奏好事,下界保平安」的灶君使命。


人們祈求灶君向玉帝稟告人間事時,多講幾句美言,多給一家家帶來福音,所以,各家都不怠慢灶君,祭灶的民俗表達了民意。


一般百姓家,祭灶定在廿四夜晚,祭品比較簡便,以祭灶糖、祭灶餅為主,還有荸薺、橘子、花生等。灶糖也好,灶餅也好,都取用麥牙糖,調制出各種各色的糖餅。這些甜點本意是請灶君吃了,粘住他的牙,使他不能調嘴學舌,對玉帝說壞話。因為,任何一家人都難免講些錯話,做些錯事,灶君平時看在眼裡,記在心裡,為了防止灶君上天述職,向玉帝說下壞話,只好用麥芽糖製品把灶君的牙齒粘住,嘴便封住。神雖統治世間的人,但小百姓也有對付的辦法,祭灶便是典例。


另外,祭灶的時候會剪裁香爐花,在灶公灶婆圖案及底下有十二生肖的年畫,以角花貼在已經裁切好的板材之上,再將香火袋固定成類似一個家燕巢狀的造形貼在其下方,這就是香爐。最後才將剪好後的花貼在這個香爐上,這就是香爐花。


年 兜、年 滿 落 下

坂里村內各家戶於年前準備工作,在農曆十二月中旬便開始清理環境衛生,包括疏通水溝,清除垃圾堆,整理庭院花木等。


接著,按習俗擇日掃塵,俗稱「筅堂」。一般要舉竹筅把住宅每個角落,逐一打掃乾淨,筅堂之後,便洗刷房子,把大柱、門楣等都要擦洗清楚,舊的門聯一一洗拭,以便清淨後貼上新聯。裡裡外外,洗的洗,拭的拭,刷的刷,修的修,都在這時做好。從此,一定要保持房屋、廳堂、廚下等內外清潔,直至除夕之夜,吃過「年夜飯」後,還要把最後一批垃圾清除出門,以示「掃晦氣」。


筅堂洗厝之後,還安排洗滌被褥等床上用品,清理抽屜,櫥櫃裡無用的雜物,以示除舊。當然,床上用品,正月初一,都換上新的,或即使已舊也洗得嶄新。到了年廿八或廿九,各家戶逐一貼好春聯掛上門楣八仙長虹與插上神榕枝葉於門限,就可準備在大門口備案桌繫桌裙擺碗筵敬謝天地,拜年稱為「謝年」亦稱「謝天地」,依各家戶情況略有不同,有三牲與豐盛祭品之外亦有用全羊謝年,或家中當年度有喜事者則就以全豬謝年答謝,此時碗筵內還備上「隔年飯」,待謝年祭畢,再加之供在公婆龕上,接著再重設碗筵祭拜家中「香火」神明。正月初一子時,各家戶會準備「絡歲飯」,以白米煮得半生熟後撈起,裝入福州特製的「飯甑」或「米斗」內,飯的頂端壓一福橘,旁邊裝飾上「五子」–瓜子、紅棗、榛乾、花生、桂圓,以示「五子登科」,插上彩色紙花與十雙紅筷,用紅紙或紅布圍飯甑成圓形,祈求子孫滿堂,圓滿吉利。

此時,將「絡歲飯」與「隔年飯」放置大門口香案桌上,焚香於公婆龕、香火神明、灶神以及「絡歲飯」與「隔年飯」,鳴炮迎接新年,祭畢,再將「絡歲飯」與「隔年飯」供置公婆龕旁,稱為「供歲飯」,早晚跟公婆龕與香火神明共享香線祭拜,而「隔年飯」在初二就可收起,「絡歲飯」待至初四開假才將之收起。


[1]徐福全:〈刣豬公與三獻禮〉,收入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編輯《南鯤鯓五王信仰與鹽分地帶文化資產研討會論文集》(臺南:南鯤鯓代天府管委會,2009),頁242。

[2] 佛寺廟社在古時建置時,多為座北朝南,祭祀桌壇需將桌紋與之相平行,有其與所祀之神靈通靈之意,又稱為「南北向」。而另兩桌邊又稱「東西向」,在民宅時,八仙桌則就需擺「東西向」。

362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