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全島集合啦!東莒大遶境


作者:顏震宇


兩年前因為工作,在馬祖擺暝期間到莒光十多天,今年(109年)擺暝期間再度回到東莒,以民俗愛好者的身分參與,心情不同以外,今年的馬祖擺暝也已經是國定民俗身分,或許四鄉五島的朋友對這個新頭銜還陌生,但四鄉五島的擺暝儀式卻依然蓬勃且熱情。

承蒙當時東莒的眾神庇佑、朋友照顧幫忙,筆者想藉由淺淺的文字力量,讓對文化有興趣的朋友,在未來的擺暝可以到馬祖一趟,感受擺暝人與神的魅力。

兩年前對擺暝的印象,是在寒冷夜晚,大家聚在廟裡,與鼓板樂比大聲地聊天,陸續有人拿著蠟燭前來,當頭們熱情的招呼、仔細巡著燭火,互相寒暄更新一年的生活苦甜。無論生活如何,馬祖人總是在這段時間排除萬難回到故鄉充電、敘舊。

馬祖的地理與歷史背景特殊,讓擺暝文化保留延續,更發展出特色。在先民高風險的討海生活,信仰是漁民的依靠,閩東原鄉文化,也跟著來到馬祖,之後的兩岸政治因素,戰地身分封存了馬祖的民俗文化,也因為「軍民一家、同島一命」讓戰地與民俗軟硬揉合。

戰地與遶境

今年參與東莒最特別的是熾坪境福德宮,因為有時間上三年一次,非閏年只遶大坪、猛澳,閏年才「全島遶境」的儀式,遶全島的路線依序為:大坪、福正、大浦、猛澳港、大坪;地理上村與村之間;社會性人與人之間;民俗上人與神、神與神之間的多重關係,不論是路線或是陣仗,都更加盛大。

遶境的準備活動早在前一周就啟動,從孩囝、神將、香擔、神轎、高照(竹編桶燈)、鼓板樂器、八將服裝法器等……部分擺設於廟兩側,部分早在年前都已整理完畢。擺暝期間,孩囝也會在廟安座,供信徒參拜。在遶境前一天會由保長公作前,高照、仙童孩囝、鼓板隊依序在後,照著遶境路線走過一次,廟方人員會在沿路貼上「清潔街道」紅紙,告知無形的眾生與有形的居民,讓工作人員熟悉路線,也為翌日的出巡做好前方偵查的工作。

遶境隊伍依紅紙「清潔街道」所指方向行進

遶境當天一早確認一切器材就緒後,在下午整隊時除了原本老中青幼以傳統的分組方式傳承以外,還有「軍民一家」前來支援的弟兄、以及曾經參加大浦換生活特地回來東莒的朋友。此時幾乎全島的人都在廟集合了,隊伍從前導車、清道旗、高照、保長公、孩囝、太子、仙童、神將、旗隊、鼓板隊、八將、呵班、馬奴將軍、站堂令牌耆老、轎班,將近兩百人的隊伍,在耆老帶領象徵點兵點將的「站堂」儀式後浩浩蕩蕩出發!

由協會號召的參與朋友扮八將

馬祖的陣頭許多稱呼及配置與臺灣不同,例如臺灣習慣太子或土地公作先鋒官,福州習俗以類似村長的保長公作為前導;在神轎駕前有馬奴將軍,馬奴將軍在神龕裡面塑有神像,當神轎「起駕上馬」、「駐駕下馬」時,馬奴將軍有拉韁繩的身段動作;一般對於福州系統的民俗概念,配祀神會非常豐富,這也體現於福德宮的遶境隊伍,無論是七爺八爺、多對將軍、太子與仙童…特別的是還有關聖帝君與濟公活佛的神將。神轎部分也與臺灣非常不同,是類似武轎的雙人轎,非閏年的小遶境僅有香擔出巡,閏年則由土地公、虢國公、守土大王神像與香擔出巡。


隊伍裡面的國軍弟兄,參與「人力」工作,例如掌旗、高照、執事牌、行進時扛神將之類,當到達駐駕地點也只有簡單整隊喊聲,而起駕駐駕的馬奴表演儀式,就會由廟方人員執行,所以在人力分配表上都會看到組長、組員,再配國軍支援數名,是戰地特有的陣頭編制。


馬奴將軍的起駕儀式
香擔

隊伍每到一個村,該村的廟方就會派出鼓板隊或孩囝到交界接駕,是地主對於貴賓老朋友的歡迎,一路遶過村莊再進到廟內駐駕。此時會享用村裡準備的點心,從罐頭甜點八寶粥、麵包飲料到傳統的太平蛋,飲料麵包在臺灣還算常見,太平蛋算是福州人傳統的食物,取福州話太平、圓滿之意,而罐裝甜點就非常有戰地感。

沿路幾個印象深刻的事件,例如福正村民聚集在天后宮廟前,等在地隊伍接駕後開路回到廟時,大家上前參拜、插香,沒有過多的陣仗,只有非常純樸的信仰感謝。另一個休息點是猛澳港口的遊客中心,隊伍在此享用晚餐,除了空間考量以外,也希望神明駐駕賜福保佑港口平安,可見港口對於在地的重要性。

沿途的特有儀式,有搶包與攔路宴:搶包是由孩囝表演,在場中央放一個大甘模(無縫竹篩,曬乾食物時當墊子使的器具),上面放包子與紅包,孩囝在跑動間拾起包子,丟向群眾分享福氣,而紅包則是給表演者的鼓勵,畢竟神上背著幾十公斤的孩囝,還要彎腰再用拿著木製手的額外手指夾住包子,光聽就覺得超難;另外,攔路宴是信徒對神明敬獻的大禮,攔路宴內容有其規定:金香燭、三牲、太平、燕餃,甚至牙刷毛巾臉盆,是給神明稍作休息整理、享用大餐的心意,儀式也傳承到中生代,以福州古話逐項念出內容與祝福,例如裝飾漂亮的炸魚就會稱作「麒麟」、雞稱為「旱鶯」取吉祥寓意。

攔路宴

民俗文化通常是在地透過每一次的儀式傳承,與當地生活息息相關,馬祖與多數的鄉村一樣,面臨外移人口造成人手缺乏問題,今年的儀式除了傳統山長、耆老的經驗傳承外,也看到國軍弟兄協助人力,甚至社區動員朋友來參與,或許這是傳統民俗的新參與型態產生。筆者對於未來民俗參與,作為深入文化體驗抱持樂觀,也期待馬祖擺暝在國家指定民俗後,引起更多馬祖新世代的重視,以及更多愛好民俗的朋友實地參與,從擺暝更認識馬祖。


--------------

關於顏震宇

臺灣文化及民俗愛好者、拜請傳統文創執行、發落文化活動執行長,從事臺灣文化介紹及活動規劃八年,常在全臺各地跑民俗活動。擅長以自身表演、活動企劃及補教教學背景經驗,將文化從知識延伸到教育甚至活動,藉由各種面向接觸民眾。

2019

創立「發落文化團隊」

文化顧問「第68屆世界醫學生聯盟八月大會」、「妙台灣Taiwan Tempo Run」

參展「雜學校」

總策劃「臺灣尾牙」

2018

入圍「IMA美國獨立音樂獎」藝人形象設計獎

2017、2016

「雪梨臺灣日嘉年華會」家將面師展演、活動企劃

2016

「雜學校」教育展

規劃「亞洲醫學生會議」於臺南成功大學晚宴辦桌

2015

「雪梨臺灣日嘉年華會」家將面師展演

文化顧問「東亞區域災難醫學會議」

2014

文化活動企劃「第63屆世界醫學生聯盟八月大會」

成立「拜請傳統文創」

240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Comentario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