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三月三,搭門青


作者:陳高志

農曆三月初三已經過去了,但有一些馬祖民俗事情,我想應該介紹給年輕的朋友知道。


去年此刻,幾個高中老同學相約到湖北武當山旅遊。行前正巧和老同事、老友王榕樂組長閒聊。王組長順口提到這句俗諺語,我牢記在心。三月初三又是玄天上帝的壽誕,我直覺聯想此事和玄天上帝是否有關。到了湖北,向當地耆老詢問,對方一臉茫然,最後又帶著疑慮飛回台灣。後來藉著去桃園聯誼的機會向同鄉請教,方知此事乃從小熟悉的「小事」。原來「三月三,搭門青」的意思是:在農曆三月初三這一天,將薺菜根部上方纏繞紅紙,然後把它釘在門柱子上。此舉的目的是為了趨吉避凶保平安(見下圖)。

2. 搭門青圖,曹祥官課長拍攝

自古以來,民間「三月三」的活動就非常多采多姿。應景的活動除了「挑薺」、「踏青」以外,還有「聽蛙鳴卜年景」的習俗等。因為多采多姿,必然會產生要人牢記在心的諺語。如,「三月三,螞蟻上灶山」(將薺菜搗碎後置於爐灶上,可防螞蟻)。「三月三,薺菜花賽牡丹;女人不插無錢用,女人一插米滿倉。」(女人戴薺菜花不僅可增嫵媚,且能為夫家帶來財富)。(見錢玉林、黃麗麗的《中華古代文化辭典》p.257。括號內的文字為筆者所加。)我們馬祖人說的「三月三,搭門青」,大概也是在這種狀況下出現的。俗諺是人們生活智慧的展現,透過押韻的語句,方便記憶,讓族群中的人,永遠記得三月初三這一天該做什麼事。

薺菜既然與「三月三」結了不解之緣,古人就將「上巳」日視為薺菜的生日,它是十字花科的植物,春天開白花,全草可入藥,有清肝明目作用,所以,它又被稱為「野菜花」和「亮眼花」。它的原名古書寫作「蒺藜」。漢字、漢語是獨體單音節的語文,緩讀時可以把一個字讀成兩個音節,如,《詩經‧豳風‧七月》的「八月斷壺」,末字《北史‧后妃傳》寫做「瓠蘆」。急讀時可以將兩字讀成一個音節,如文言文的「之乎」變成「諸」。「蒺藜菜」快讀之後變成「薺菜」或「茨菜」,今天,鄉親手寫的「薺菜」就是音變的結果。

「搭門青」的禮俗福州也有,但是,福州把它發展到另一個局面。因為音變的關係,福州前輩將它寫成「懿旨菜」,更由此附會明太祖馬皇后的故事,這完全是先射箭再畫靶的作為,在民俗故事中這是見怪不怪的事。由《詩經‧鄭風‧溱洧》的內容可知,當時已有男女在戶外歡唱、在水邊「招魂續魄,拂除不祥」等活動。因為青春洋溢,言語大膽直白,結果被衛道人士視為靡靡之樂,甚至被稱為亡國之音。春秋時的「招魂續魄,拂除不祥」演變到後來,就成了王羲之〈蘭亭集序〉中的「曲水流觴」和「春郊祓禊」的儀式了(見開版圖。翻拍自王弘力《古代風俗百圖》)。


我們馬祖沒有這麼複雜的事。鄉親們在這段時日裡,在野外拔薺菜曬乾,以備夏天燒涼茶喝(見下圖)。從前,因為醫療資源不足,出痲疹的人一定要喝它來降低體溫,這雖然是土法煉鋼,但也是經驗之談。它的質性屬寒,所以,早期馬祖有一句俗諺語說:「薺薺菜憨涼」(參見陳高志:《馬祖俗諺析論 [二]》p.133)。小時候看到滿山遍野長著紅色小果實的植物,樣子垂涎誘人,父母親擔心孩子會誤食,每每警告說,吃了會「病啞」(啞吧。ㄅㄤˋ兀ㄚ+,pangˋnga33)。後來才知道那是枸杞。駐軍摘枸杞葉清炒,用薺菜葉包餃子,老鄉親反而笑他們是「荒鬼」(ㄏㄨㄛㄥˋㄍㄨㄟ+,huongˋkui33)。如今方知,這是最好、最健康、最天然的食物。

3. 曬薺菜圖

美味的野蔬除了薺菜以外,另一味就是「麥葱」了。長輩們相信,清明節以後的野葱是吃不得的,因為它已被鬼撒了尿。這當然是無稽之談。荀子說:「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。」30多年前在西莒任教,我看到學生拔的野葱,其長度如一人之身高,讓我嘆為觀止。當時對他們開玩笑的說,一根野葱就可以煎一張蔥油餅,其實這不見得是誇張之語(見下圖)。

4. 野葱豐收圖,曹祥官課長拍攝
5. 曹夫人展示成果圖,曹祥官課長拍攝

隨著民智日開,傳統的風俗習慣必然會逐漸式微。提倡復古,大可不必。但話說回來,若能在三月三這一天,比照端午節插菖蒲,掛一串薺菜在門柱上,那也是很好的事。尤其是在吃野葱、喝涼茶時順便說相關的故事,對親子關係的建立,一定會有助益的。

6. 湖北大嬸整理野葱圖

轉載自《攀講馬祖》

74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